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3|回复: 1

“姊妹饭节” 最古的情人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6 10: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洞的姊妹之约

知道施洞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姊妹饭节”。每年春天,施洞清水江边的河滩上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姊妹饭节”,被好事者叫成“东方情人节”,在整个黔东南地区很有名。

除了那些被规划成旅游景区、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地方,大多数贵州的少数民族,甚至到了乡镇一级,无论穿着还是日常生活,并无很大的特色。所以,要想看那些全套的民族服饰,那些艳丽华美的裙裾、闪闪发光的银饰,就应该赶在过节的时候去。


传说,因坚贞而永恒

施洞是一个位于台江与施秉两县交界处的苗族镇子,清水江从它的身边缓缓流淌,两岸零星散布着吊脚木楼的小村。过去,清水江航运曾是湘黔水运的重要通道,施洞则是上游的一个物资集散地,至今还保留着建于清朝初年的大码头。当地人把施洞叫做“展响”,意思是贸易集市的意思,从它的名字就可以想像它曾经的发达与繁盛。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苗语叫做“脑嘎良”,施洞的姊妹节最有代表性,一个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

姊妹节美丽的传说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一对姐妹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叫阿姣,从小青梅竹马,彼此相爱,可按照旧时苗家习俗“还娘头”,就是舅家优先娶姑家女儿为媳。阿姣不愿嫁舅家,金丹也不愿娶别的姑娘,因为怕父母发现,两人只能常在野外偷偷约会。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阿姣终于感动了父母,同意她与金丹结成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意译过来就变成了“姊妹饭”。

后来传说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单身。施洞的老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的故事和吃“姊妹饭”的典故,于是让姑娘们把三丙大塘青年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施洞的姑娘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从此以后,吃“姊妹饭”逐渐演变成为“姊妹饭节”,是一个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了。



古镇,因节日而沸腾

施洞镇上只有几家小旅馆, “姊妹饭节”期间几乎不可能找到房间,之前几个月就被预订一空。如果能带上露营装备,在美丽的清水江边露营看星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但已经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的我自然没有这个福气。

镇子上一些有住房条件的人家也抓住这个机会做起生意。一个饭馆的大妈让我不至于在街头露宿,她的在外打工的弟弟家房子正好空着,于是我跟在后面和大妈走进曲折弯曲的小巷子,真的住进了当地人家的木板房。

下午的阳光正好,用主人家的大木盆和搓衣板洗了衣服;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静地读一会书,仿佛从前生开始我就是住在这个房子里似的。

第二天,当姊妹节真正来临的白天,寂静的施洞小镇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也不知道从哪里钻出那么多的人来,瞬间就把小小的镇子铺满了。街上塞满各种车辆,到处是中外游客,阳光热烈地照着,人们兴高采烈地向河滩的会场上涌去。苗族女人都戴上漂亮的银头饰,最抢眼的要数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们了,从头到脚银光闪闪,即使是躺在襁褓中的小女孩也被爸爸妈妈打扮得花枝摇曳!银饰是苗家人最值钱的家当,一套少则一两千多则一两万元,大多须经过几代传承积攒。苗家人平时舍不得穿戴珍贵的服饰,只有重要节庆时才拿出来,一般只能穿在正当年的姑娘身上。

这是一场姊妹之约,也是苗族服饰的大展览。除了穿在女人身上的,还有路边檐下,苗族女人带着自己亲自绣制的服饰来展示和出售。苗族衣裙是女人自己纺线、织布、绣花、裁剪、缝制而成,用的是老式手工织布机,上面的手绣极尽繁复精美之能事,一套完美的裙装居然要花二十来年的工夫制作。而一套银首饰是一家几代人的积累,穿在身上,走起路来银铃清脆,脚步悠缓——这十多二十斤重的金属穿在身上,也实在是不能不悠缓! 



姊妹饭,寓意情深

“姊妹饭节”当然少不了姊妹饭,是用绿、红、黄、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做成的,红、绿糯米饭是加色素做成的,而紫色和黄色糯米饭天然染制而成,用的是一种带叶的南烛木和带花的马醉木,又称“姊妹花”。用开水煮半小时,水分别呈紫色和黄色,将米放在水中浸泡后蒸熟。一进镇子就看到有女人手捧姊妹饭,热情地请客人品尝。

“姊妹饭节”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苗族有一户张姓人家,有七个漂亮的女儿,她们都想嫁一个好丈夫,于是七姐妹相约到山上采集树叶,泡出七彩糯米蒸成七彩糯米饭,邀请四方后生到寨子里吃饭,唱山歌,踩鼓点。通过三天三夜的狂欢歌舞,七姐妹都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各自把彩色糯米饭送给情郎,嘱咐他们择日迎亲。

流传下来的七彩糯米饭,成了爱情信息传递的载体,当姑娘拿着竹饭盒给小伙装七彩饭回来,阿哥就会注意,如果姐妹饭上放有一双筷子,那就是得到允许“成双成对”的许诺,小伙子便会欣喜万分。如果只有一支筷子,这是姑娘无意相许,暗示小伙不要害单相思;如果饭里面什么也没有,表示姑娘对你完全无心,来去空空,但仍会笑脸相对,做不成情人还可以做朋友嘛!所以也会请他吃姐妹饭。姑娘是不是有心,全看筷子的表示,也只有打开饭盒的小伙自己心知肚明。

现在“姊妹饭”已成为一种大众食品,节日期间几乎家家都要做上几十斤,除了家人食用,还用来招待宾客或送给亲友,“姊妹饭节”期间就成了游人和过客们品尝和带走的好东西。



踩鼓,“东方迪斯科”

姊妹节上最传统的项目是踩鼓,简单说,就是各村各寨的苗族女子围成圈,踩着鼓点跳舞。踩鼓是最有当地特色的一种舞蹈,原本是女人间自发聚会,自由发挥、自然宣泄的舞蹈,节日上,木鼓舞成为一种集体表演,被人称作“东方迪斯科”。场地中间一人敲木鼓,木鼓长约1米,直径约30厘米,鼓面用黑牛皮蒙起。鼓点急缓相间,其他女子围成两三层圆圈,人数几十不等,伴随木鼓的节奏不停地前后旋转,翩翩起舞。


踩鼓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一对苗家儿女勇耶古和仰妮耶古从遥远的东方逃难来到施洞、革一等地的深山里。劳动之余,兄妹俩常以虫鸣鸟叫为音乐,手舞足蹈,自娱自乐。有一次,他们在一棵枯树旁听到啄木鸟发出的声音节奏鲜明、清脆、悦耳,遂缘木而上,发现此树原来已经空心,故击之能发出响声。于是,他们将此树砍倒制成了木鼓。有一年,兄妹俩为使失散的族人团聚,特意在清水江岸边跳起木鼓舞,众人闻到鼓声纷纷响应,踩鼓从此诞生。

很多年轻的女孩在母亲的陪伴下入场,母亲会精心地帮她们梳头,佩带头饰,穿好民族服装,在一旁看着让人心里温暖极了。母亲还随身带着一个竹篮,女孩去踩鼓跳舞的时候,随时拣从女儿身上掉下的银饰,女儿舞蹈之后母亲还要帮她们卸装,别忘了,她们的一身银饰,一般都有十多公斤重呢!

施洞的踩鼓场设在清水江的河滩上,开阔平坦山青水秀,来自周围村寨的苗族妇女人山人海聚拢而来。年轻姑娘们身穿节日盛装,中年妇女也不逊色:头戴红色头帕,身着彩色刺绣的服装和百褶长裙,围彩绘图案的裙帕,腰间系一条彩色腰带,风韵俏然。这个下午美丽的清水江边,鼓声连着人们的欢呼声响成一片…… 
发表于 2008-6-5 22: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又没有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长沙论坛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5-5-4 21:11 , Processed in 0.0664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