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49|回复: 0

[热点] 电视剧《红日》制作精良 再掀军事题材热[剧照图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5 13: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face=宋体>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宏篇巨著。六十年代拍摄的同名电影轰动一时,一曲《谁不说咱家乡好》风靡全国,至今仍传唱不衰。 <BR>&nbsp; &nbsp; &nbsp;电视连续剧《红日》根据吴强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反映1947年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华东野战军在苏北和山东解放区与国民党74师展开一场殊死搏杀,在山东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终于攻下了孟良崮,消灭了74师。 <BR>&nbsp; &nbsp; 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示解放战争改朝换代、气势恢宏的生死大决战,是一部史诗式描绘人民英雄气壮山河、舍生忘死的主旋律。 <BR>&nbsp; &nbsp; 1946年秋,蒋介石对淮北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张灵甫率五大主力中的头号王牌整编74师兵临涟水城下,与我军沈振新部激战十三昼夜,大有踏平涟水之势。蒋介石亲临徐州,为他的得意门生张灵甫授勋。张灵甫却一口回绝,在蒋介石面前立下军令状,24小时内拿下涟水,否则愿提头来见。张灵甫的豪勇和忠诚让蒋介石欣慰万分。但其时张灵甫并无绝对把握,他苦想计策,终于想出了对付沈振新的绝杀之计。沈振新钻进了张灵甫设下的口袋,仍奋力突围,战斗极为惨烈,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沈振新铤而走险,决定用绝杀来对付绝杀。他带着部队直扑张灵甫的师部。张灵甫占领了涟水城,趾高气扬地来到古塔下,拍照留念,并打电报向南京报捷。但他在心里,对沈振新很是敬佩,并心有余悸地表示,留着沈振新,日后必是74师之大患。 <BR>&nbsp; &nbsp; 抗日战争中,张灵甫的部队和沈振新的部队曾与日寇血战,把建制都打没了。这两支部队就混在一起,继续战斗,最终从日寇的包围圈里冲了出来。当时他和沈振新都是团长,因战事紧迫,他们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回忆往事,张灵甫的心情异常复杂,说沈振新不愧是了不起的将领,但现在他们是死对头,既然各为其主,他只能报效于蒋介石,灭掉沈振新。 <BR>&nbsp; &nbsp; 沈振新就在中央日报张灵甫占领涟水的照片下面,歪歪扭扭地用毛笔写下了誓言:知耻而后勇!并将它贴在床头,来个卧薪尝胆。张灵甫一心寻找沈振新决战,但行动却很谨慎。粟裕开始精心组织战役,先牵制住张灵甫的人马,然后在运动中让敌军拉开距离,寻找战机。他算准了张灵甫要消灭沈振新的心思,派沈振新去迷惑张灵甫。 <BR>&nbsp; &nbsp; 莱芜战役打响,华野主力包围了李仙洲,召开猛攻。陈诚得知消息,惊慌失措,后悔当初没有听张灵甫的建议,便命令李仙洲向吐丝口突围。这时的沈振新已如尖刀一般插向莱芜北面的要地吐丝口,去截断李仙州的退路。粟裕命令沈振新协助华野各纵队对李仙洲发起全面进攻,沈振新却大笔一挥,把电报上的“助攻”改为“主攻”,部队勇气倍增,全力冲锋,大获全胜。石东根等人展开抓俘虏比赛,刘胜的一个团竟然捉了六千多俘虏。张灵甫赶到了吐丝口外,但等着他的,已是李仙洲兵团全军覆没的消息。张灵甫为自己的功亏一篑、壮志未酬而极度痛心。莱芜大捷使李仙州的五万多人马全军覆没,蒋介石的南北夹攻彻底失败,自负的张灵甫不得不重新审视沈振新这个手下败将,并渴望再次与他一决雌雄。 <BR>&nbsp; &nbsp; &nbsp;粟裕召开作战会议,下决心吃掉张灵甫的74师,他决定用五个纵队的兵力包围张灵甫,用四个纵队的兵力阻击敌人的援兵。这个计划极其大胆而冒险,因为张灵甫虽然孤军突出,但跟左右两翼仍相距不到一天的路程,而且顾祝同的四十多万大军都已全线压上,搞不好有被反包围的危险。因此,陈毅豪气冲天地把粟裕的计划形容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粟裕使出了致命的一招,命令沈振新迅速北上,占领垛庄,切断张灵甫的退路。沈振新得令后飞兵激渡,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垛庄。张灵甫此时有点进退不得,被困在孟良崮地区。而且他已得知,粟裕用了五个纵队的兵力来包围他。这让他既担心又兴奋。他苦思再三,决定不打坦埠,就把部队守在孟良崮。张灵甫热血沸腾,在全师将士面前口出豪言,说74师要在孟良崮为历史写上浓重的一笔。 <BR>&nbsp; &nbsp; 华野主力缩小包围圈,向张灵甫发起攻击,沈振新也率军来到孟良崮下,参加对张灵甫的围攻。眼看局势严峻,张灵甫放下了高傲的架子,不得不向顾祝同呼救,顾祝同命令离张灵甫最近的黄伯韬和李天霞去救援。黄伯韬为在蒋介石面前立功,倒很勇猛,但被华野主力死死阻击,前进不得。阴险的李天霞却为保存实力,又按兵不动了。围攻孟良崮的战役进入关键阶段,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谁要是贻误战机,军法从事。黄伯韬拼死冲杀,有了进展。眼看包围圈即将合拢,蒋介石和顾祝同都又燃起了希望。让张灵甫再坚持一天,即可大功告成。张灵甫像打了强心阵,组织人马反扑。粟裕与陈毅都经受了空前的压力。如果局势稍有变化,整个华野真的是灭顶之灾。粟裕以钢铁般的意志,命令各纵队坚决攻击,一定要在明天结束战斗。陈毅给纵队司令打电话,说你们只管攻上去,打掉一个师,我给你补充一个师,恢复编制。打到只剩一个人,我陈毅不要你们的脑袋,我拿我陈毅的脑袋向中央、向毛主席请罪。陈毅的大无畏气概鼓舞着全军将士的斗志,沈振新亲自上阵冲锋。阵地来回易手,双方均伤亡惨重。张灵甫陷入绝境,认识到他是跟一个高手过招,而这个高手牵制始终在牵制着他。但他仍不肯承认这个高手就是手下败将沈振新。张灵甫告诉张小甫,他希望跟沈振新谈判,但张小甫却表示一切都为时已晚。张小甫还把他从沈振新身上认识到的道理告诉张灵甫,说沈振新这样得到人民拥戴的人,才是真正打不败的,张灵甫就是再有军事才能,也扭不转历史的潮流。张灵甫深感屈辱,咆哮说他是被李天霞他们害了,他绝对不相信沈振新比他强。 <BR>&nbsp; &nbsp; 沈振新命令石东根直插张灵甫的师部,石东根对着山洞猛攻,走投无路的张灵甫准备杀身成仁,手下都表示愿意追随。张灵甫打电话向蒋介石告李天霞、黄伯韬见死不救,表示他就要尽忠报国了。蒋介石默然无语,最后沮丧地对着话筒说了一句:祝你成功!石东根和杨军冲进了孟良崮山洞里的指挥部,张灵甫慌乱开枪顽抗,被石东根击毙。沈振新即兴发表演说,指出张灵甫失败的根本原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全军将士再次发出欢呼。陈毅面对此情此景,诗兴大发,豪情万丈地对着硝烟弥漫的战场,吟诵诗篇。 <BR>&nbsp; &nbsp; 一年后,毛泽东接见粟裕,说消灭74师,当时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粟裕问,那另一个呢?毛泽东大笑着说,就是我毛泽东啊! &nbsp;<BR><BR>  目前,由浙江长城影视公司投拍的长篇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红日》已开始热播。中央电视台的一位领导到拍摄现场看了部分镜头后震撼不已,希望不惜一切代价能够抢下该剧,放在中央一套黄金档播出。湖南卫视也几次来电,希望能高价独家买断该剧。然而使中央台和湖南卫视意外的是,此剧尚未开拍,早已被浙江卫视等十多家地方台一抢而空,上海电视节两天时间就预签合同2700多万元。《红日》是至今为止中第一部首轮、二轮、三轮上星权被一次性预购的电视剧。 &nbsp;<BR>  在普遍不景气的影视剧市场,《红日》像一面呼呼飘动的旗帜,腾空而起,闪烁着眩目的光芒。专家分析,造成《红日》火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BR>  一、赵锐勇、王彪创作的剧本:国内军事题材的巅峰之作 <BR>  剧本由著名作家赵锐勇和王彪历时2年,十易其稿,改编为长篇同名连续剧后入选了浙江省精品工程,同时获上海市 “优秀剧本征集活动”奖。原《红日》曾在当时的中国引起轰动,而改编后的电视剧版《红日》,则用现今的审美视角和思想深度,重新解读那场战争和当时情境下纷繁的人性,有了许多新的生长点,比原作提升了一个巨大的高度,拓展了极其丰富的内涵,里面的人物形象纷繁生动,剧中的矛盾纠葛非常激烈、丰富,不止两军对恃时敌我双方的主线矛盾,还有两军内各自的内部矛盾,因而戏极其好看,尤其是其中的男性形象,堪称一百单八将,个个性格鲜明。新作中所增加的情感戏、女性戏也异常出彩。 <BR>  专家评价,该剧本是展示孟良崮战役的一部全景式、史诗性的作品,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为国内军事题材的巅峰之作。 <BR>  创作过《江山为重》、《大明王朝》、《生死绝恋》等多部影视作品的赵锐勇和王彪有着丰富的影视创作经验。既是该剧编剧又是投拍方老总的赵锐勇先生的双重身份使他能根据剧本的所有细微的内涵指挥和掌控全局,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原作的精神,将影象表达推向了极至。 <BR>  李幼斌、尤勇、杜雨露、耿乐、小宋佳、史兰芽、蒋林静、谢伟才等全明星实力派演员组成该剧的强大、豪华阵容。</FONT><BR> 5.jpg </P>
<P>&nbsp;</P>
<P> 6.jpg </P>
<P>&nbsp;</P>
<P> 7.jpg </P>
<P>&nbsp;</P>
<P> 8.jpg </P>
<P>&nbsp;</P>
<P> 9.jpg </P>
<P>&nbsp;</P>
<P> 10.jpg </P>
<P>&nbsp;</P>
<P> 11.jpg </P>
<P>&nbsp;</P>
<P> 12.jpg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长沙论坛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5-5-4 17:30 , Processed in 0.0789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