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90|回复: 8

属于长沙人自己的节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31 01: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2><FONT size=4>属于长沙人自己的节日</FONT></H2>
<P><FONT size=4></FONT>&nbsp;</P>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4><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3%A4%C9%B3">长沙</SPAN>人过完“年”后,从年头到年尾月月有这样或那样的节日,真是过不完的节。</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4>生活在长沙的你,这些节日你都熟悉吗?&nbsp;如果有没写全的,大家可以在下面补充说明</FONT></DIV>
<P><FONT size=4></FONT>&nbsp;</P>
<P><FONT size=4>纵观汉民族岁时节日的产生与发展,一是源于农事和农事祭祀;二是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三是受宗教节日的影响。3个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融合成了民俗节日。 <BR><BR>&nbsp; &nbsp; 按节日性质分类,可分为单一性节日和综合性节日两大类。单一性节日是指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为某种农事<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B%EE%B6%AF">活动</SPAN>为目的而存在的节日。综合性节日就是本节所要讲述的活动丰富、规模大、范围广,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喜庆节日或祭把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等。</FONT></P>
<DIV class=t_msgfont><BR><BR><FONT size=4>&nbsp;&nbsp;&nbsp; <FONT color=red>中和节</FONT>。二月初二,古称中和节,民间称龙头节,俗语龙抬头。相传三皇五帝皆于此日举行盛大仪式,御驾亲耕,皇娘送饭,文武百官耕作。于是老百姓是日惯用龙来称呼各种事物,如称面条为龙须面,食饼叫龙鳞饼。……后来又称此日为土地生日,人们常用猪头祭土地庙,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土地庙前许猪头”。 <BR><BR>&nbsp; &nbsp; <FONT color=red>花朝节</FONT>。相传唐代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即百花生日。宋代此日有扑蝶之戏,明清时是日有贺花神、出售花木等活动。长沙女子有花朝节穿耳之习。 <BR><BR>&nbsp; &nbsp; <FONT color=red>三月三</FONT>。秦汉时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日)人们要到水边举行招魂禳灾仪式。魏晋以后改上巳为三月三。南朝时,长沙一带每年三月三要“取鼠曲菜汁作羹”,“以厌时气”。后演变为“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之俗。地菜子即荠菜,浏阳北乡称善菜,有明目、理脾胃之功能。 <BR><BR>&nbsp; &nbsp; <FONT color=red>四月八</FONT>。四月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南朝时即有是日以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之习。长沙古有造乌米饭(俗称青精饭)之俗。无子者往佛寺许愿乞儿。浏阳的一些地方,此日将写有“四月八,佛祖先。毛姑娘,请上天”的纸条呈“十”字形贴于厅堂廊亭处,据说可防毛虫瓦蛆。 <BR><BR>&nbsp; &nbsp; <FONT color=red>端阳节</FONT>。是与年节、中秋并列的民间重要节日。长沙人过端阳,家家户户都准备很多包子、粽子、盐蛋,饮雄黄酒,饭后将酒撒墙边屋角,涂抹儿童额头、肚脐。出嫁女儿向娘家送蒲扇、粽子、包子等,男女换上节日盛装,到外婆或其他亲戚家送节、看龙船。关于吃粽子,南朝《续齐谐记&gt;载:汉建武中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梦见屈原,告之竹筒装米投水,好是好,但被蛟龙所吃,如用棕叶包,外缠五彩丝,龙就不敢吃了。于是在东汉初,长沙一带就有了用箬时包裹,外缠五彩丝的粽子了。如此说来,吃粽子一俗,应自长沙始。为纪念屈原,人们从几十里以外向<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F%E6%BD%AD">湘江</SPAN>、浏阳河、捞刀河两岸涌来,找有利地形观龙舟竞渡。午饭后,将龙王接上船头,竞渡开始。船上健儿随着锣鼓节奏,忽弓身下挠,忽振臂扬波,越划越猛,奋勇争先,两岸如体育场之看台,人头攒动,几无隙地,铳炮喧天,喊声动地,老幼男女,雀跃踊动。赛事至傍晚犹酣,有的于初六日加赛,赛毕举行送龙王仪式。民间以为划龙船可禳灾(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灾)。浏阳新开一带,在端午前一个月,即战鼓催人,谓龙舟鼓,村民欢聚演练,龙舟竞渡气氛提前到来。长沙人习惯在端阳薰蚊香、苍术、芸香等,以除疫去邪;用甘草、金银花、士茯等等药物煮蚕豆或鸡蛋吃,据说有清热解毒去风湿之功能。或到山林溪边扯夏枯草、车前草、水灯心等药物,洗净晒干,待夏日泡凉茶喝,所谓“端午前都是草,到了端午都是药”。 <BR><BR>&nbsp; &nbsp; <FONT color=red>六月六</FONT>。古称天贩节,俗称“杯官生日”。官,亦称鄱官,相传是灾害之神。是日城内多设醮,以禳灾。农家则剪纸为田神,上涂鸡血,举之于竹竿,每田插一根,叫敬官。有的于五更时杀雄鸡祭于田间,叫祭官,以求禳灾丰稳。读书人曝晒书画,妇女翻晒珍贵衣服。寺庙词堂翻晒经书族谱和菩萨袍服,故是日又名晒谱节,谚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 <BR><BR>&nbsp; &nbsp; <FONT color=red>七月七</FONT>。名乞巧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是日晚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长沙城乡妇女多陈瓜果于庭,向双星拜之。年轻姑娘对月用丝线穿七孔针,乞求智慧灵巧。老年妇女多让小孩看双星银河相会。 <BR><BR>&nbsp; &nbsp; <FONT color=red>中元节</FONT>。七月十五日叫中元节,又称鬼节、祖宗节,是一个大规模的祭祖节日,其源可上溯至梁武帝时的“盂兰盆会”,有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民间传说,七月初一至十五,阎王大开鬼门关,阴间鬼魂悉回阳间享受祭祀,故有俗语:“七月半,鬼乱窜”。长沙城乡,不论贫富,七月初十开始,家家焚香燃炮,有的在门外跪拜“接祖宗”,叫“接老客”;有的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每日三餐奉祀。农家则煮新米饭,做时新瓜菜,请祖宗先试新,叫“荐新”。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晚烧包“送老客”,叫“荐包”。有的宗族还设有烧衣会,自七月初起,即举家折金银纸锭和衣包,由长房长孙恭写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书某某子孙敬具,至十五日,成群结队上祖坟祭把烧包,或在月亮初升时抬至水滨行礼焚烧。沿河还盛行放河灯,河灯用皮纸或筹叶制成船形或莲花状,上置油灯。解放前,每至中元夜,湘江各码头都有河灯下水,顺流而下,灯火江水相映,堪为胜景。对于“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城乡繁盛之区,设有醮坛,有僧道诵经,打发施赈。&nbsp;<BR><BR>&nbsp;&nbsp;&nbsp;<FONT color=red> 祭祖节</FONT>。十月初一称祭祖节,各族姓备酒肴于支祠,祀其迁来始祖。有的像清明那样,到祖坟前祭扫。 <BR><BR>&nbsp; &nbsp; <FONT color=red>腊八节</FONT>。腊月初八,是释迎牟尼成佛之日,寺庙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流行于民间。长沙地区,演变为腊八豆,成为家常菜肴之一。该日长沙人还有除尘之习。</FONT></DIV>
发表于 2008-5-31 17: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长沙还有这么多节日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14: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2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知道这个的人的估计都没多少,更别说过这些节的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 20: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节也是一种形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 19: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我都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17: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只有长沙有嘛?端阳是不是端午?是哪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4 17: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八,佛祖先。毛姑娘,请上天"
毛姑娘是毛毛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5 08: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长沙论坛 ( 湘ICP备05004075号 )

GMT+8, 2025-5-5 02:26 , Processed in 0.06933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